2022年双11消费者囤货意愿降低
2023/2/13 来源:不详双11走过了14个年头。值得一提的是,年双11大促结束后,天猫、京东都未公布总成交额。这也是自双11大促活动出现以来,平台首次没有公布总交易额。
从消费者角度看,今年双11遇冷,说明消费者更趋于理性,不盲目追求优惠。更倾向于即时消费,而不是未来消费。也就是等到时候再买,买了就用,而不是大量囤货积货。
虽说遇冷,但京东数据显示,今年双11期间,Z世代购买的健康服务套餐成交额同比增长%,滋补营养品成交额同比增长%,功能明确的补益安神、增强免疫、运动营养等商品的消费增长均超过了30%。
此外“返璞归真”是今年双11的一个消费新潮流,“爷爷辈才买的东西”受到追捧。天猫数据显示,截至11月11日零点,有50家中华老字号成交额破千万元,11家成交额破亿。此外二次元古风服装、男装民族服装等成交额也大幅增长,分别超%、%。
据浙江省邮政管理局数据显示,今年双11期间,“反向海淘”的订单数较往年有明显增长,尤其是销往欧洲的电热毯、暖手宝、取暖器等中国过冬八件套商品。近年来,国内电商平台发展如火如荼,海外消费者对网购“中国制造”的热情高涨,“反向海淘”与几年前国内兴起的海淘潮流相映成趣。双11期间,不仅国产小商品挤满了海外华人的购物车,而且也带动了越来越多海外消费者在电商平台上购买“中国货”,开启了一波“反向海淘”热。
值得 双11期间,有不少商家品牌被卷入舆论漩涡,比如资生堂面膜,再到后来的波司登羽绒服。争议点集中围绕在价保、最低价等敏感问题上。让不少消费者会有疑虑的问题是,主播们不断强调的“全网最低价”“破价直播”“跌破地板价”有依据吗?直播活动中提到的“前××名购买享好礼”的承诺可信吗?
从历年双11消费者的投诉内容来看,消费者反映的问题还有虚假宣传、货不对板、不退不换、不予保价等方面。
伴随着《规范促销行为暂行规定》《网络直播营销管理办法(试行)》等正式实施,打击消费乱象、规范平台和商家的行为不再是双11专属,已成为常态。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认为,双11创造了一个消费时点,但是把前后几个月的要消费的集中到这个时点来消费,就像我们按哪个商场搞个店庆,搞个大促来,它并不是创造了消费,因为消费者的购买力并没有太多增长,欲望没太多增长。
他说我们一定要很清楚,我们是在双11提前预支的消费,譬如把家里要用的餐巾纸囤、抹布囤了,柴米油盐酱醋囤了,囤了半年,一直囤到,再去囤。预支的钱集中消费,这点要深刻地认识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