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后消费股机遇与风险并存
2023/6/4 来源:不详消费一定是会诞生伟大企业的赛道,但绝非一蹴而就。在资本周期下行和情绪回调的时期,没有了资本因素的催化,专注做产品的公司反而获得了生存空间甚至有机会弯道超车。
本刊特约作者?明辉/文
11月以来,国内疫情防控政策持续优化,目前,已经基本放开。参考周边国家和地区防疫政策调整后的消费走势,若政策放松后出现新增病例大幅反弹,居民消费复苏节奏将受到扰动。但在疫情可控的前提下,若叠加消费券发放等刺激政策,居民消费意愿将大幅反弹。
反映到股市上,防疫政策放松并不能使得股市出现趋势性的改变,经济本身所处周期决定股票市场走势。
政策加持之下,消费股长期趋势可期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年)》,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是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是促进中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战略决策。展望未来,国内市场主导国民经济循环特征会更加明显,消费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驱动力,居民消费优化升级同现代科技和生产方式相结合,中国这一全球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还将不断成长壮大。
从政策视角来看,国家目前高度重视扩大内需,预期中国同样会推出类似“消费券”等强有力的政策刺激消费,这可以参考中国香港地区和新加坡经验。年4月7日起,中国香港特区政府发放年消费券计划第一阶段的电子消费券,每人港元,该阶段消费券涉及金额约亿港元。在此刺激下,香港各大商圈的零售额和客流大幅回升。根据新鸿基披露,4月7日至10日,旗下15家商场生意及人流分别较上月升20%及30%。4月21日,中国香港特区政府宣布首阶段放宽社交距离措施,同时疫情处于可控范围内,居民的消费意愿明显回升。根据香港政府统计处公布数据,4月香港的零售业总销货价值为.73亿元,同比增长11.68%,大超市场预期。
新加坡同样如此,自年6月宣布“与新冠共处”以来,消费数据呈现逐步恢复态势。年4月22日,新加坡全面放开堂食,进一步放开边境,带动5月新加坡餐饮服务指数(现价)同比增长40%,零售销售指数(现价)同比增长18.1%。4月-9月,新加坡零售销售指数(现价)同比增速持续双位数高增长。截至年二季度,新加坡私人消费支出同比增速达12.23%,增速已恢复至疫情前水平。
因此,从长期宏观和消费中观来看,中国的消费必然会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并随着经济的复苏和疫情的消散,最终超越并继续增长。目前最终消费支出占整体GDP的比重大概在54%左右,发达国家比重在70%-80%。
但是,反映到消费股的投资上,则未必如此乐观,同样要注意三大风险。
消费股整体估值较高
在过去的年,消费板块被资本过度追风口,二级市场的高估值,拉动了一级市场的投资热情,大量创业者投入其中,竞争格局变差,竞争变激烈,这是消费股最大的风险。据《家办新智点》报道,一级市场的消费股投资,相比-年,年上半年消费类项目的估值平均贵了3倍左右,明星项目甚至高出5倍以上;许多投资人能接受20-30倍的市盈率(PE),5-6倍的市销率(PS),甚至10倍PS。大量热钱涌入,消费赛道里的投资人也开始“内卷”。大家抢得太狠,估值给的也很高,特别是行业热起来时,一些创始人的心态也变得相对复杂。这样一来也就导致了赛道内卷,各种成本上扬,最后盈利能力却在下滑。高估值隐含了对行业发展速度的极高预期,而这并不被宏观趋势及消费行业底层逻辑所支撑,很难持续。
物极必反,这种“狂热”从年7月开始掉头向下。据烯牛数据,在年7月,新消费行业的融资事件数量、总金额虽然较6月有所下滑,但依然达到了起以上、.8亿元的高度;但从8月起,每月融资项目数量均在起以下,单月融资额也未超过亿元。另据亿欧EqualOcean统计,国内消费领域,仅年上半年,就发生了多起融资事件,总融资金额超过亿元。这意味着平均每天就有超过两个消费项目获得注资,在势头正劲的新消费领域,新品牌新品类的数量呈指数级增长。但行至下半年,消费行业却遭遇“降温”,大批消费企业融资遇阻,质疑唱衰之声随之而来。
这一批新消费投资存在的“虚火”,来源于将新消费当做“淘金热”的“投机者”。他们投资消费背后的逻辑依然沿用了美元基金的“流量逻辑”:以买流量的方式去催生消费品。从这个角度来看,就不难理解为何资本会“猛砸”消费赛道。一批消费明星企业上市给了大家很大的预期,尤其是新茶饮、咖啡这几个细分领域。然而,这些已经上市的明星企业却在一段时间后受到了二级市场的“冷落”。截至目前,奈雪的茶股价最多时已经跌去80%,“潮玩第一股”泡泡玛特的吸金能力也大不如从前,最大跌幅90%,而其市值最高时达到亿港元。消费行业整体下行转冷,获客增长曲线趋于平缓,投融资规模大幅度缩水,头部消费品牌市值暴跌。但与其说市场遇冷,不如说只是理性回归。
消费一定是会诞生伟大企业的赛道,但绝非一蹴而就,消费品牌需要长时期的运营和发展,不可能一两年就出现几十个品牌。虽然放眼全球,消费赛道出现了非常多的百年品牌和百年企业,但中国大多数的消费品牌却是近10年的事情,从这个时间周期来看,这些品牌才刚刚走完自己第一个5年或10年,仍然在一个非常早期的状态。消费赛道这些年流行的流量战、营销战已经不可持续,流量能起势,但不是唯一增长路径,真正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