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教授于歆

2023/10/8 来源:不详

连通课程思政的“最后一公里”——“电路原理”课程建设的三点体会“电路原理”是一门典型的理工科“硬课”,量大面广,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较稳定,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严密,需要学生投入较多时间和精力才能掌握。根据我的了解,不少类似“电路原理”这样的理工科核心“硬课”在落实课程思政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核心课程教学内容很多,有的教师认为没时间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有些核心课的教学方法依然是“从公式中来,到公式中去”,教师缺乏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抓手。课程思政还缺少连通“最后一公里”的有效措施。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与教学组同仁一起,将信息技术深度融入课程教学,继推出全国首门“电路原理”慕课后,率先开展翻转课堂和混合式教学改革,在抗疫在线教学中进行远程实验。学生们纷纷反映“这门课引入了大量工程思想和解决工程问题的方法,对之后的学习很有启发”“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对科研产生了兴趣和探究欲望”……通过这些实践,加深了我们对课程思政的理解。我们认为,课程思政与清华大学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教育理念高度契合、相得益彰。此外,连通“最后一公里”的关键,在于将课程思政与课程教学改革融为一体。下面我分别从三个角度来谈如何连通课程思政的“最后一公里”。一、要想把课程思政建设好,首先得把课程建设好如果无法做到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期待着来到课堂,采取再多的课程思政建设措施也事倍功半。因此教师一方面要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用高水平科研经验和成果反哺教学,做到学高为师;另一方面要改变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将能力培养有机融入知识传授的过程。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普遍采用了情景再现式教学方法,同时利用“雨课堂”工具为学生提供了发表意见的畅通渠道。比如,在处理戴维南定理的提出、分贝概念的提出等知识点时,我们就放弃了平铺直叙的讲授,转而把学生带到特定的历史场景下,组织他们通过弹幕、投稿或投票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交流,努力像先哲们那样实现学术突破最关键的“临门一脚”。借助互联网工具,把能力培养与知识传授无缝融合,让学生在课堂上开展集体研讨创新,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对课堂的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59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