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消费力下降,未来的消费股还有大机会吗
2023/6/8 来源:不详前言:不应该对抗市场或尝试击败他,这是对炒股(投资)市场最起码的敬畏。
消费股行情的未来还有机会吗?
近两周,沉寂了两年的消费股行情再起。但同时有一种说法,持续的消费下降,主要不是疫情管控的原因,而是三年疫情导致居民收入下降,消费力不足,一旦放开后,消费行业就会失去疫情这块“遮羞布”,原型毕露。与这个观点相似的是,一些金融部门的官员认为,居民消费不需要刺激,人民有钱自然会消费,没钱刺激也没用。
但相反的数据表明,疫情期间,消费支出增速的下降快于收入增速的下降,居民储蓄率不断上升,提前还贷预约排到明年年中,并不是因为没有钱消费。
消费力下降,是“疫情管控”造成的短期现象,还是居民收入下降造成的长期趋势?这个问题的答案决定了消费股行情的持续性,是反弹,还是反转?
而这个答案,并没有写在经济学课本里,它是一个社会学的现象。
消费首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其次才是经济问题,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消费是个人欲望的表达方式。
消费者购买了某件商品,理论上说,他需要的物品总数应该减去一个。而实际正好相反,随着拥有的物品总数递增,他想拥有的物品总数也在扩大。
你只要呆过一次空调房,就没有办法忍受没有空调的房间了,只要你家有了第一台空调,必然想要第二台、第三台。
你拥有的越多,你想拥有的也越多,这就是消费的魔力。
消费能力只是提供上限,甚至在金融发达的社会,这个上限也不存在了。
前年获诺奖的专门研究贫困现象的经济学家写过一本《贫穷经济学》的书,里面说,很多穷人忽然有了一笔钱后,不是去买生活必需品,而是买大屏幕彩电、游戏机等,这一类消费就成为一个犒赏自己的理由。
校园里没有收入的大学生,可以去贷款买很贵的化妆品或电子产品,原因是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认为这些都是对未来的“投资”,或者提前拥有未来应该享受的东西。
而反面案例是,过去的地主,有钱有田,但跟宣传里说的不一样,他们的生活大部分都很简朴,除了房产和家当外,正常消费跟一般的自耕农没有太多的区别,钱都藏起来,原因在于乡村缺乏必要的消费场景和消费的心理需求。
第二、消费并不是一种纯理性行为,而是一种典型的社交场景行为。困了,喝红牛;怕上火,喝王老吉——广告创造新需求的“刺激——反应”原理,正是刺激某些特定情景下的人们,产生强烈的消费动机。
一个人的消费欲望与他的社会接触面呈正相关,走出家门,才会意识到自己的衣服过季了,而新衣服需要新裙子,新裙子需要新鞋子,新鞋子需要新背包,新背包需要新丝巾,新丝巾需要新耳环,新耳环需要新手表,新手表需要新香水……
更主要的消费动机来自人们的社交活动,亲戚买了SWITCH健身环,你孩子玩得不肯走;闺蜜打了瘦脸针,你能看到直接的效果;邻居买了新车,同事去了海外旅游、领导换了房子,大部分的可选消费都需要社交关系的刺激,而三年疫情影响了人们之间社交的数量、质量与频次,自然对消费需求的刺激也变小。
为什么年轻人宁愿在城里送外卖也不去郊区工厂打工?两者的收入和劳动强度基本相似,真正的原因在于,城市有郊区工厂没有的生活丰富度、社交关系和消费主义文化。消费能力是前面的“1”,社交场景就是后面的“0”。
第三、消费行为更多的体现了个人生活习惯,而不仅仅是经济实力。
如果你的收入忽然间翻了两番,开始几个月,你的消费水平会大幅提高,你会买之前不舍得买的奢侈品,会来一次全球旅行,酒店升级到五星,坐驾换成豪车品牌,下馆子专挑贵的……
但过了几个月后,你的消费支出又会向之前的水平回归,虽然还是会高一点,但你终于发现,奢侈品、五星酒店、海外旅行,也就那么回事,而长期形成的消费习惯,大部分又回来了。
收入越高的阶层,消费水平的差异越大,富豪的消费水平的差异远超中产,夜夜一掷千金者有,简朴与普通人的也有;中产消费水平的差异,又远超老百姓。可以说,消费水平是刚性的,收入水平只要不是大幅下降,不会引发它的剧烈变化。
未来机会判断
一、中短期判断:从国外(特别是欧洲的数据)看,各国疫情之后的消费力确实没有完全恢复,但东西方消费文化有一个不一样的地方:欧美大部分老百姓都是有多少钱花多少钱,少有储蓄的意识,所以收入下降对消费的影响是直接的;但在中国,贡献消费主力的阶层,储蓄能力很强,消费都是受收入预期而非收入本身的支配。
消费下降的另一个原因是房价下跌导致财富效应的消失。所以,消费的问题,中短期主要是疫情造成的社交减少,消费欲望减少,其次是收入上升的预期和财富效应被打破。
在失去了收入增长预期和财富效应后,消费这一次是典型的“后周期”,应该是在制造业全面复苏后,才能看到明确的向上拐点。
当然,市场都是炒预期的,明年在下面三大因素汇集后,消费可能出现未来几年最大的一次机会:1、经济复苏叠加低基数,收入上升的预期再次被建立。2、储蓄率下降,释放购买力,居民长期贷款下降,又减少了一块利息支出。3、部分消费行业供给端的出清,利润增长空间更大。
从投资方法的角度看,消费作为一个成熟的行业,业绩弹性小,估值和基准利率是判断机会的核心依据,在低估值、利润边际改善叠加利率下行,三大条件同时具备的情景下,消费股的机会就来了。
二、中长期判断:消费占了我国GDP的贡献率为65%,按照欧美的规律,经济越发达,消费占比也越高,所以,虽然GDP未来向下,但消费仍然会保持一定的增速,这样情况下,消费行业一定会出现不少投资机会,主要是两类:1、必需消费品行业龙头;2、部分高增增长的新消费板块。
但消费意愿和人口的下降毕竟是一个跨度长达十几年的大逻辑,长期而言,大的投资机会不在大消费领域,特别要回避中高端的可选消费、与意识形态相关的文化消费、不符合高层喜好的部分消费行业。
所以,一两年的维度,消费可以乐观,但更长期的维度,消费又难以乐观,收入虽然在增长但消费意愿不足,很可能会成为中国经济的长期问题,而一个下游消费力不足,又失去了全球化环境的制造业,该如何实现高增长,也是一个我无法回答的问题。
历史规律会重演
股市里的每一只股票就像人一样,都有不同的性格,有的是急性子,有的是慢性子。股性随时考验人性,急性子追求短线暴利,对那些短线慢牛股似乎很难接受。慢性子属于稳健型投资者,追求稳健,不会为了追求短线利益而冒险去追涨。
没有只涨的牛股,没有只跌的熊股
市场永远没有只涨不跌的股票,也绝没有只跌不涨的股票。很多投资者都感叹被自己抛掉的股票后来成了牛股,就是因为犯了一个大错,以为股性太死,老是不涨,结果自己的股票也变成了牛股。当他们进了牛股,结果成了守岗者,当他们割了熊股,往往割在地板上。市场上往往有这样一个规律,去年的牛股,今年就会成为熊股,大盘涨再多,也与它没有关系。去年的熊股往往成为今年的牛股。主力不会年年只炒一只股,明明股价早被透支,故事早就讲完,这样的股票找不到炒作的理由,主力在短期内不会去碰。去年的熊股往往成为今年的牛股,因为过去没有被炒作过,可以编的故事相对而言对普通投资者有用。
如图所示,四川长虹是20世纪的牛股,除权之后最高价达66元,长虹而今却沦为人见人厌的熊股,年收盘价仅为3.7元。四川长虹在年的巅峰时期,曾经实现主业收入.73亿元,对应的净利润为26.1亿元,在彩电行业有相当的话语权。然而四川长虹却开始逐渐走下坡路,年净利润缩水万元,年净利率锐减至3.9%。10年之后的四川长虹,业绩仍然下滑明显,年的净利润仅为1.1亿,还不及其高峰期的5%。这就不难解释股价10年走熊的根源了。
股性的变化,主要来自于基本面的根本变化与热点的迎合。四川长虹,当年的蓝筹股,如今一蹶不振,由牛股变成熊股的基本原因就在于其基本面发生根本变化,个股被恶炒之后,股价其实已经被严重透支,无论基本面发生多大改变,股价很难超越历史高点。
A股市场有很多当年的大牛股,10年过后都成了大熊股。除了基本面变化之外,其当年的炒作点已经过时,不符合当下的热点,其股价很难重回强势。历史上那些股性较死、活跃度不够的个股,因为基本面发生重大改变,股性容易被激活,特别是那些ST板块中的个股,因为资产重组或注入,由大熊股变成大牛股。
市场上大多黑马股性的改变更多的来自于题材故事,不管它的历史背景与家底如何,只要符合市场热点,它们就有上涨的理由与动能。只是,靠讲故事的股票,它们的辉煌就只一次,因为,在同一次股票上只能忽悠散户一次。而那些基本面好的股票,即使曾经被炒过,但当它们跌到合理的价位,依然会成为市场的宠儿。
股性——庄家的风格
不同的股性,背后往往代表不同的主力风格。那些权重个股,由于流通性不好,散户参与性不强,股性较死,上攻的节奏也较慢,以银行股最为典型。而另一些资源类个股,受国际市场影响较大,其股性较活,有色、煤炭等历次大牛市,都受到市场的追捧,皆因股价活跃。对于基金重仓股,是典型的白马股,这一类股票常常在不知不觉中翻了几倍,它们每次涨幅较小,甚至涨停板并不太多,很难引起短线交易者的注意。
题材股是市场上最活跃的代表,是散户追求暴利的对象。它们以涨停的方式吸引普通投资者的眼球。股性往往代表庄家的风格,其拉升幅度与拉升时间都有一定规律,只有把握了一只股票的股性,短线交易者才能找到好的介入点与出局点。
如图所示,自大盘见底点,上海汽车在不知不觉涨了5倍多,但市场并没有对它有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