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人过清明节,都跟别个不同款
2022/8/22 来源:不详清明节,成都一年当中最热闹的日子之一。
小时候对清明节最深刻的记忆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那时自动把清明节贴上了“悲痛”“伤心”“默哀”等标签。
然而真正去扫一次墓,就会发现:成都人早就把清明节过成了一个充满温情的民俗节日。
除了过年和中秋
清明是全家聚得最齐的时候
清明前后,扫墓是第一要务,不过成都人一般说的是上坟。上坟的那天几乎整个家族的亲人都会出动,也可以借此机会聚集在一起。
这几年上坟的人流主要集中在几个大的公墓,周末公墓的人流量几乎每天都过万。其中金沙陵园因为靠近三圣乡环境好,人流尤其多。
狭小的路公交里
满车厢都是亲戚
作为唯一直达金沙陵园的公交,路一到清明前后就“忙得不可开交”。不仅多了加班车,还特意开了直达专车,旅游景点都没这待遇。
起点的成仁公交站,常常都是一大早就排起了长龙。偏偏车小,10来个座位,想坐只能靠抢。
这就到了考验全家团队作战能力的时候:一部分人拖住敌方,一部分当前锋负责抢位置,前锋的战斗力直接决定一大家子有多少人能坐。
到了车上,平时冷清的车厢,这时全是各家兴致盎然的聊家常,隔着几排也要扯着嗓子摆会儿。
随便听一耳朵,不是张家儿子去留学了,就是李家女儿要结婚了,闹热得仿佛是去春游,而不是上坟。
开车的肩负着接送全家的重任
这两年私家车多起来后,很多家族都是开车去扫墓。
有车的负责接人,先接挨得近的大姨,再接住得远的三舅;没车的就在约定地点等着,7:30准时碰面,只能早,不能晚。
家族兴旺的,一个车装不下,就要讲究个分工合作:住得近的坐一辆车,大家分头行动,最后公墓门口见。
还要有顿“团圆饭”
清明节才算完整
清明节不仅是怀念逝去亲人的日子,也是家庭聚会重要时刻。
扫墓结束,全家人要聚在一起吃一顿。敬过祖先的公鸡经过一番料理,成了桌上最受欢迎的大菜。
饭桌上,一大家子说说笑笑,喝点儿小酒,家里的老人也不嫌吵,反倒是乐得看子孙儿女在面前晃一整天。
成都人的清明
早已成了一个充满温情的民俗节日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死亡始终是一个肃穆的话题,但专为怀念亡人而设的清明节,却着实没有那么沉重。
陵园仿若春游热门景点
论热闹,清明期间的金沙陵园完全不输旁边的三圣乡。
公墓外车流不息,路上堵得要出动交警维持秩序;公墓内人头攒动,挤满了陵园的边边角角。
周边郊区的居民,瞅准了清明期间陵园的巨大客流,带些春天的野菜来卖。嫩绿清香的菜叶子看起来就十分诱人,勾得人忍不住带一把回家。
还有卖丁丁糖、凉面土豆、糖油果子的各种小吃摊,正好让忙碌了一上午的扫墓人垫巴下肚子。
这繁闹的光景,不知情的还以为是在哪个热门景区,况且,周围环境也是山清水秀的,很有说服力,不是吗?
菊花成了扫墓人新宠
除了秋来九月八,清明是菊花存在感最高的日子。今年因为严禁香火钱纸祭祀,尤其如是。
金沙陵园外,从中胜路公交站起,售卖菊花的摊子就沿路铺开,延绵数里,黄菊、白菊、小雏菊簇拥在一起,开得绚丽又好看。
以前看菊花总带着偏见,觉得不吉利。现在倒觉得,它和母亲节的康乃馨、情人节的玫瑰也没什么区别—都是送花人情感的寄托。
清杂草、分贡品,扫墓很有讲究
吃喝之外,扫墓祭拜仍是最重要的。
公墓里的墓都分苑按号地整齐排列着,用一位来扫墓的大哥的话说:“就跟电影院一样,位置好找的很”。
走到熟悉的墓碑前,一家人井井有序得自主分工:清扫杂;、擦洗墓碑;摆放贡品;献上鲜花;若是故人是个爱喝酒的,还要敬上两杯;然后依着辈分,挨个上前祭拜。
以前每个人还要上三支香、一对蜡烛,鞠躬作三个揖,一边烧钱纸,一边念叨:“阿公,来拿钱了”、“保佑我们一家人平平安安的”...有些烧完纸后还要放鞭炮。
现在不能烧纸上香,该鞠的躬、作的揖,念叨的话却还是照旧。毕竟不管习俗怎么变,该有的敬意和缅怀是不能少的。
祭拜之后,大家开始分贡品吃。成都民间约定俗成地认为:供过先祖的贡品,家人吃掉会得到庇佑。
于是你一把糖,我一个橘子,贡品很快就一扫而空。
这里有泪水,更多的却是温情
公墓里的祭拜,失声痛哭的是少数,更多的却是真实喧嚣的生活气。
健壮的儿子搀扶着年迈的母亲,劝慰着“你不哭的话,明年再带你来。”
长辈自说自话似的对着墓碑,与已故的亲人聊些前尘往事和“我现在很好”。
有的人会站在一起摆会儿龙门阵,讨论一下公墓的环境风水,还有人路过别人家的墓时,会评价两句照片拍得真好或者心算墓碑主人的生龄……
这些都与庄严肃穆、悲痛欲绝等字眼相隔甚远,却莫名让人觉得成都的清明节就是这样的:哀而不伤,脉脉温情。
死亡不是终点
遗忘才是
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但这几年,提到清明节,我们越来越多的是说小长假去哪儿玩儿,而缅怀的部分,却愈发得思考的少了。
《寻梦环游记》说“死亡不是真的逝去,遗忘才是永恒的消亡”。在陵园里,看过许多陌生人的墓碑之后,突然就想到这句话。
“我来过,我很乖”
“可爱的小精灵愿你在天堂的得到关爱”
“我们的孩子,倩倩睡吧”
“孩子,如果生是偶然而死是宿命那么你短短的一生是一个多么可怕的误会…在你哭泣的时候世界的耳朵集体丢失了而只有风游荡在小小的院子里聆听你的哭声”
这些是几个孩子墓碑上的句子,这些碑或是由孩子的养父与姑妈一家所立,或是由热心的网友所立。
是的,他们都是孤儿,没有户籍,生父母不详,因病早夭。
这样的墓碑我第一次看到时除了心酸还是心酸,但第二天再去时,心酸之余,竟感到一丝丝庆幸,庆幸有人记得,这个世界,曾有这样可爱的孩子来过。
电影里,亡灵节一到,去世的亲人就可以通过万寿菊桥回到人间看望正在给他们扫墓的家人。
如果去世的亡灵真的有神力,那当这些孩子看到自己墓前放着的鲜花时,会开心的吧...
当然,除了这几个特别的墓,更多人的墓碑上是没有墓志铭的,只一张照片,正中间端端正正地写明xx之墓。
但已故人姓名前的“故显考妣”、“慈父母”、“先师”,等字和旁边小字刻着的亲人家属名,却让人知道:这个人啊,可有人记挂着呢。
即使一个人也会去;即使忘了具体的位置,在记忆中的大概区域来回走好几遍也要找到那个熟悉的碑;即使上山对身体是种莫大的负担也要走到那个人的墓前,因为今天啊,那些开不了口的思念,都要说出来呢!
烈士陵园里的墓碑,没有照片,没有亲人的名字,只有烈士二字加上姓名和生卒年月。有的甚至只有姓没有名;只有去世日期,没有出生日期。
墓碑下横着的石碑上交待了他们是为何牺牲,字很少却足以让人感受到生命的重量。他们,每一个人都值得敬仰和铭记!
最近几天几乎全网都在刷屏报道”为扑灭木里森林火灾,30名扑火队员不幸殉职的消息,我不知道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