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发展,货币当局都进行了怎样的经济
2023/5/14 来源:不详治疗白癜风多少费用 https://m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_zx/
引言
年后,我国的货币政策基调开始发生变化,货币当局开始逐渐探索如何由原本的对宏观经济直接调控转变为通过一系列政策工具间接调控。为此,陆续颁布了一系列完善商业汇票和再贴现管理的法规,开始着手完善再贴现政策,再贴现政策迎来真正深化的时期。这些法规的颁布使得再贴现率成为货币当局独立控制的基准利率,这为其在货币政策到实体经济的传导中发挥信号作用起到了准备作用。随后,我国又不断的扩大再贴现的对象和范围,将商业承兑汇票也纳入办理范围,并延长了最长期限。
年后。面对国内国际形势所产生的新的改变,货币当局开始进一步对再贴现政策进行改革。具体来说,主要有进一步扩大使用对象,将城乡信用社、存款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加入申请范围,并且重点支持涉农票据以及中小金融机构。在年新冠疫情得到初步抑制后开展的复工复产阶段,货币当局又进一步明确了要充分利用再贴现政策,让当前的主流融资方式与再贴现政策实现有序、有效的结合,重点支持受到疫情影响地区和行业的发展。
存款准备金:通俗的来说存款准备金是拥有存借款权力的金融机构为了保证客户在取款时本机构能够有足够数量的资金来进行应对所留存的那部分资金,也就是说这部分资金金融机构是不能够拿来出借给客户的,在统一的银行管理机构出现之前,将多少资金留在自己的金库内完全是由金融机构自己决定的,在众多银行和钱庄发生挤兑事件后,准备金制度也应运而生。
存款准备金制度建立的前提必须是有集中对银行业进行管理的政府机构,18世纪英国就开始有意识的将存款准备金集中于中央银行,但是最早通过法律强制规定金融机构必须把一定比例的资金放入中央银行的货币当局则是美联储。在上世纪的大萧条时代过后,众多银行倒闭,无数普通人的资产一夜之间烟消云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终于普遍意识到了银行信用过度扩张的巨大危害,纷纷立法建立了自己的存款准备金制度。这一制度的初衷是保证银行始终能有足够的资金来支付储户,但是之后随着银行体系的进一步发展逐渐演变成为了货币当局调节经济的工具。货币当局可以通过调整金融机构存入央行的资金比率,进而影响控制金融机构的信款供应能力,从而有效遏制银行信用的过度扩张,调节整个市场的流动性。
年,中国的货币当局开始使用一种有别于本来意义的存款准备金制度,当时所实行的使用规则与国外通行的并不相同,具体区别在于并不能用于银行支付和清算年,人民银行对这一制度进行了七项改动,重点来说是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1%下调到了8%、合并“准备金存款”和“备付金存款”账户以及建立了法人考核制度。年开始建立了系统的指标体系,中央银行按照指标体系来确定不同体系内作用对象的不同的存款准备金率,也就是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
由于存款准备金率一旦发生变动,银行存入中央银行的资金也会直接发生变动因此这一工具是限制银行信用最简单的办法。但是根据实施频率和调整幅度可以认为,央行对于这一工具的使用是非常审慎的。这是因为银行等金融机构在统计自己的准备金和向中央银行的报告过程中必然会存在时滞,那么当央行宣布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时必然只能在宣布后的一段时间后起作用。同时,一旦变动,相应的准备金变动也必然非常猛烈。就我国来说,0.5%的变动带来的都是万亿人民币以上的资金释放或收缩。
但是在某一时期上,如在金融危机爆发的前两年,我国也曾经频繁变动过存款准备金率,这也说明了在那一时期由于缺乏其他手段,我国对这一政策工具的作用可能过于依赖。在-年间我国对法定准备金率的调整较为频繁,且这一时期在年达到了最高21.5%的峰值,而近些年则变动较不频繁,-年仅变动了三次,表明我国央行在变动准备金率时更加慎重和小心。同时可以看到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当前我国的法定准备金率再次达到了年的水平。
政策建议:第一,要继续坚持创新货币政策工具。央行新创设的货币政策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政策目标,在精准调控、缓解长久以来难以解决的民营企业融资难与融资贵问题有重要作用。并且新型货币政策工具都兼具价格型和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的特征,因此央行应该继续因势而变,继续根据国际与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不断创设新的货币政策工具。同时货币政策工具应该互相搭配相机使用。
根据实证结果可以看出,不同货币政策工具的政策时滞不同、达到政策效果峰值的时间也不同,鉴于各个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特点,央行在使用货币政策工具的时候要综合考虑,将新型货币政策工具与传统货币政策工具配合使用,以实现作用效果的最大化。特别是传统货币政策工具中再贴现与法定准备金的作用范围大,央行往往只在考虑市场整体流动性的时候才使用,此时配合其他作用范围更小更为精准的货币政策工具使用就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第二,继续对传统货币政策工具进行优化与完善。尽管传统货币政策工具仍然能够在促进民营企业贷款上发挥作用,但效果较小,累积效应较差。为了继续发挥这三大工具的效果,必须对其优化与完善。对于公开市场业务应该首先进一步完善股市、债券等金融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所占的比重,特别是改革国债市场,推动国债市场改革。对于再贴现业务,央行应该在完善利率市场的同时,逐步视情况放开利率管制,引导金融机构逐步增强自主制定利率的能力,并且深挖信息时代富矿,采用电子票据、优化办理申请流程等方式进一步完善票据市场。对于法定准备金工具,应该充分借鉴发达国家使用的经验,始终保持审慎的态度使用,并且逐步探索降低对存款准备金的利息支付,并且加强对银行的监管,利用新兴技术手段尽可能减少政策时滞。
第三,目前仍需重视发挥银行信贷渠道的传导作用。银行信贷渠道仍然是我国货币政策的重要渠道,在我国金融市场依旧不够完善、利率渠道传导存在一定阻碍的情况下,需要继续重视商业银行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重要作用,货币当局应该及时利用大数据等新技术新手段,建立现代化的商业银行制度和企业制度,进一步扩大企业的监测范围,及时掌握民营企业的融资需求状况,建立适合经济新常态的多层次、全方位的信用检测指标,不断优化信贷结构,畅通银行信贷传导渠道。并且,长远来看,货币当局应当继续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建立完善的利率市场,将利率传导渠道逐步建设为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主渠道。
结语
央行应该增强主动出击与对经济情况的判断能力。从两大类货币政策工具中的共同特点可以看出,投放量大,投放次数较为频繁的货币政策工具效果较好。什么时间采用何种政策工具完全由央行根据自身的判断能力自主决定。若投放的时间过早则会给市场传达错误的信息,而投放的时间太晚则会无法及时熨平经济波动;投放的数量太多,则很有可能引起通货膨胀,投放的数量不足则很可能杯水车薪。央行要在不断探索中提高自己科学决策的能力和勇于担当的能力,充分发挥好中央银行在经济调控中的作用,以使我国经济在国际经济形势日新月异的变化下和新冠疫情长期存在的可能下实现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