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送康乃馨错了诗经告诉你什么是中

2022/7/9 来源:不详

编者按

5月10日,又是一年母亲节。和母亲节一并从西方舶来的康乃馨如今成为表达母爱的不二选择。你有没有想过,在康乃馨出现之前,古人用什么花来表达母爱?

我们经历了一个文化断层,但依然可以从历史中窥见失落的风俗。今天就让我们将目光转回《诗经》,从那部浪漫的诗歌总集读懂草木,读懂母爱,读懂我们的文明根系。

常见的康乃馨

似乎母亲节为妈妈献上一束康乃馨,已经是我们习以为常的共识了。就连小孩子也知道,康乃馨象征着母爱。是的,康乃馨的花语是爱、魅力与尊敬,但你知道康乃馨的另一个名字吗?

康乃馨原名香石竹,是我国常见的一种花卉。《本草纲目》记载:康乃馨花茶性微凉、味甘、入肺、肾经,有平肝、润肺养颜之功效。宋朝王安石《咏石竹花》曰:“春归幽谷始成丛,地面纷敷浅浅红。车马不临谁见赏,可怜亦能度东风。”

那么,康乃馨自古以来就是献给母亲的花束吗?

野外生长的香石竹

其实,在我国古代,康乃馨与母亲、母爱没有任何关系,只是寻常草木;康乃馨的故事,是在国外发生的。

年5月9日,美国姑娘安娜·贾维斯的母亲离世了,她非常敬爱自己的母亲,以至于此后每天都以泪洗面,悲痛欲绝。次年,安娜在母亲去世周年的纪念会上,希望大家都胸佩白色的康乃馨,以纪念她的母亲,并提议将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设为母亲节,用以纪念、感恩和赞颂伟大的母亲。

为了让自己的吁求付诸实践,她写了无数封信向当时美国有影响力的人物求助。在她的努力下,年5月10日,她的家乡费城组织举行了世界上第一次“母亲节”的庆祝活动,许多人纷纷效仿,扩大了母亲节的流行趋势。最终,经过安娜与大家的不懈努力,美国国会于年5月7日通过决议:把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定为全国母亲节,以表示对所有母亲的崇敬和感激;并由威尔逊总统在同年5月9日颁布实行。

年5月发行的母亲节邮票

而年5月美国首次发行母亲节邮票使康乃馨更加广为人知——邮票图案是一幅世界名画,描绘一位母亲凝视着花瓶中插的石竹。

邮票的传播把康乃馨与母亲节联结起来,于是西方世界也就渐渐一个传一个地约定俗成,把康乃馨定为母亲节的节花。

具体而言,康乃馨的色泽也有讲究,每当母亲节这一天,母亲健在的人佩戴红康乃馨,并制成花束送给母亲;而已丧母的人,则佩戴白康乃馨,以示哀思。

用于悼念亡母的白色康乃馨

随着世界开放格局的形成,中外文化交流甚笃,中国也将康乃馨视为母亲节的象征,而康乃馨的本名“香石竹”却被悄悄遗忘……

相较于“墙外开花墙外香”的康乃馨,我国本土也有专事于母亲的花草。

“忘忧草”这个名字相信你一定不陌生,但对它的本名“萱草”却知之甚少。正如它的花语“遗忘”一样,萱草静静守候,从不言求。相较于热烈奔放的康乃馨,淡雅静默的萱草更贴合我们的文化背景——东方的母爱是小河淌水,是清风拂面,隐忍又温柔。

萱草花(忘忧草)

萱草原产地便是我国,历史记载萱草在中国有几千年的载培历史。从先秦起,古人就开始将萱草纳入创作范畴了。关于萱草,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之于《诗经·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朱熹注曰:"谖草,令人忘忧;背,北堂也。"谖草即萱草,而谖就是忘的意思,所以忘忧草的别名由此得来,后世也将忘忧的意象愈演愈烈,如《博物志》中:"萱草,食之令人好欢乐,忘忧思,故曰忘忧草。"

那么忘忧草是怎么和母亲建立起联系的呢?《诗经疏》给出了答案:"北堂幽暗,可以种萱";北堂即代表母亲之意。古时候当游子要远行时,就会先在北堂种萱草,希望减轻母亲对孩子的思念,忘却烦忧。

唐朝孟郊《游子诗》写道:"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王冕《偶书》则有:"今朝风日好,堂前萱草花。持杯为母寿,所喜无喧哗。"因为诗人们的集中创作,萱草被人为赋予了敬孝母亲的含义,后世也逐渐兴盛起“献萱孝母”、“种萱祝寿”的风俗。

因唐代弁融《送徐浩》“知君此去情偏切,堂上椿萱雪满头”一句,“萱”也可直接指代母亲,“椿”代表父亲,“椿萱”并指双亲。由此可见,萱草是我国不折不扣的母亲花。

但是萱草好像多用于献给在世的母亲,丧母的人怎么寄托哀思呢?此时另一种诗经里的植物浮上了水面,它就是“莪”。

莪蒿

《诗经·小雅·蓼莪》有言:“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此诗前两章以“蓼蓼者莪”起兴,诗人自恨不如抱娘蒿,而是散生的蒿、蔚,由此而联想到父母的劬劳、劳瘁,就把一个孝子不能行“孝”的悲痛之情呈现出来。

“莪”是一种名为“莪蒿”的草,因环根丛生,故又俗称抱娘蒿;蔚也是一种草,亦被称为牡蒿。莪是香美可食用的,是人们喜爱的草,被诗人用来喻人成材且孝顺;而蒿与蔚皆散生,蒿粗恶不可食用,蔚既不能食用又结子,代称自己不成材且不能尽孝。诗人望草生情,自责不成材又不能终养尽孝。

粗恶的牡蒿

因《蓼莪》一诗表达了子女追慕双亲抚养之德的情思,后便以“蓼莪”指代对亡亲的悼念。如苏轼《谢生日诗启》“《蓼莪》之感,迨衰老而不忘”、明夏完淳《寒日扫墓》诗“王褒私教授,长起《蓼莪》哀”等。

《蓼莪》一诗是以充沛情感表现孝顺父母最早的文学作品,对后世影响极大,不仅在诗文赋中常有引用,甚至在朝廷下的诏书中也屡屡言及。《诗经》这部典籍对民族心理、民族精神形成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孝敬父母,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之一,也是全人类共尊的普世标准。人类社会的延续,便赖以父母子女的亲情纽带。母亲节的意义在于让我们重归孩提时期依偎在母亲怀抱里的那一刻,感念母亲的温暖与伟大。

不论是康乃馨、萱草花还是莪蒿,草木本无情,是我们将自己的感情灌入其中,才留下了一则则美好的传说,让爱的概念变得丰满而具体。

适逢母亲节,读完这篇文字的你,请拿起一丛草木、一页信纸或者任何你觉得合适的东西吧——献给母亲——情不在礼而在意,用你的仪式感完成对母爱的反哺。

(封面、图片来源: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7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