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一个人是否见过大世面,关键不在外表
2023/6/10 来源:不详在电影《一代宗师》中,有一句台词是这样说的:“习武之人,要经过三个阶段,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这所谓的“见天地、见众生”,其实就是指见过大世面。
随着年龄的渐长,我们才慢慢发现,但凡是能成大事的人,都是见过大世面的人。
那么,如何判断一个人是不是见过大世面呢?从这3点就能看出来。
见过世面的人,都懂得降低优越感
孟非曾经说过:“所有的优越感,都不是来自拥有容貌、身材、知识、家族、财富、地位、成就和权力,只来自于见识和悲悯的缺乏。”
曾经有一段时间,有人发文指责部编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的汉语拼音出错,chua和ne拼不出对应的字,是“误人子弟”。
此番言论一出,迅速引起了网友热议。
最后,温儒敏主编不得不现身,发文回应争议。
他的回复是,Chua和Ne的发音无误,都有对应的汉字,如“欻”和“哪”。同时,温主编还表示,这两课是学音节,会拼就行,不要求与单字对应学习。
而原本是想着炫耀一下自己的文化程度,没想到最后却是暴露了自己的狭隘和肤浅。
有人说,相比于大声的斥责质问,远远没有谦卑的思考来的好。
一个人越是炫耀自己的优越感,就越是证明,这个人灵魂的空乏。
而那些见过大世面的人,他们大多数都非常低调,他们明白,通过贬低别人来获取优越感的,其实归根结底是一种无知。
见过世面的人,都知道取悦自己远比取悦他人重要
见过世面的人,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自己喜欢什么,也有着对自己人生的一个规划,他们会花大价钱去买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哪怕东西在别人眼里一文不值,但是他们仍然觉得开心。
见过世面的人,都懂得努力的重要性
见过大世面的人,往往对别人宽容、对自己却严格。他们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通过制定计划并去实施,去努力,最后获得成功。
而一些没有见过大世面的人,很容易停留在“小富即安”的层面上,不要求挣多少钱,饿不着就行。但是人各有志,谁也不能说谁的人生追求不好一样。
见过世面中的人,“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一个人真正见过大世面,他的立足点就会不断提高,眼界也会相应开阔,此时,就会对一些“身外之物”拿得起,放得下,丢得开;
就会“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纵观历史,曾国藩就是一个典型的“见过大世面”的人,他能从一介贫民官至三品,纵横官场,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没几个,曾国藩可排第一。
他曾说:谋大事首重格局,一个人的格局提高了,眼界自然就提高,而生活中的进阶的层次,自然也就提高了,自然也就成了所说的“见过世面”的人。
而曾国藩能有如此“大世面”,也不是平白无故天生就来的,而在于他苦心细心钻研中国先人谋略之术的结果。
尤其是一部由冯梦龙撰写的《智囊全集》最为著名,曾国藩即便是身居高位的时候,也会每晚上捧着它读,思考其中智慧。
“将此书置于案头,夜阑人静时,凝其思,品其味”。
曾国藩的平生智慧,全都是在这本书中学到的!
这本书有多厉害?看看读过它的人就知道了
千古大帝康熙、乾隆将它称为“国之利器”,在治国安邦中充分利用其中智慧,倍加珍爱,只准内部传阅;
一代名臣纪晓岚将它倒背如流,遂练就铁齿铜牙,妙语连珠……
王健林就将其列入书单,推荐给万达高层,从古人智慧中学习职场用人诀窍,加强个人修养。
《智囊全集》记载了从先秦到明代的则名人智慧故事,取材于帝王将相、士子儒生,包括全部正史和笔记、野史,不仅有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谋略,也有平常百姓小人物生活中的奇巧机智,专门分析他们的锦囊妙计。
智囊中的故事虽然多,却不是长篇大论,内容精悍,多则几百字,短的按文言文字数算还不到字,短短几分钟,便可轻松阅读数则古人智慧典例。
这本书里面的每个故事,都取自相关历史人物的事迹,均有史实依据,绝非胡编乱造,取材丰富,也因此又被称为“小资治通鉴”。
读书获智,重在能读懂、读通,所以读哪个版本也很重要。
要是全都是文言文,我们不太能看懂。
因此,我特地挑选的这个版本《智囊全集》,完整地收纳了冯梦龙的点评,还特别由中华文化大讲堂做了注释、讲解,所以对比其他版本注释要更详尽也更容易读懂。
它将原版故事完完整整收录进去,并且每当给你讲完一个故事时,冯梦龙还会对这个故事进行评论,
总叙、分叙,各篇之后的评语,文中的夹批,全部都最直接、最集中地表达了冯梦龙的政治态度、人生价值和爱憎之情,是研究冯梦龙思想的第一手材料。
这样不仅帮你们由浅入深的讲解了故事背后的道理,并且还做到了原文与解读相辅相成,通篇读下来更容易将智慧吃透、理通,熔炼于心,并运用于现实。
上下2侧,只需要69元,一顿饭钱就能让你收益终生,何乐而不为呢?